字體大小:A+

若望保祿一世當選42週年:梵二大公會議的見證對今日的重大意義


cq5dam.thumbnail.cropped.750.422 (2).jpeg

(梵蒂岡新聞網)1978年8月26日,威尼斯的宗主教盧恰尼(Albino Luciani)當選教宗,依循龍卡利(若望廿三世)和蒙蒂尼(保祿六世)兩位教宗的名號,取名若望保祿一世。42年前的那個晚上,這位溫和謙遜的牧人微笑著出現在聖伯多祿大殿的中央陽台上,那時卻沒人料到他竟是教會歷史上任期最短的伯多祿繼承人。

盧恰尼教宗當選時,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正處在遭受攻擊和批評的硝煙中。他此前以主教的身份出席了這屆大公會議,並向自己教區的信友們解釋他在會議中的見聞。在紀念盧恰尼教宗當選42年之際,重溫他在出席大公會議期間的書信,對今天的教會仍具有重大意義。

在梵二大公會議準備階段,維托里奧威尼托(Vittorio Veneto)主教盧恰尼祈願大公會議指明在復活的主的教誨中所固有的“基督徒的樂觀主義”,對抗相對文化“悲觀主義的傳播”,同時譴責那種忽略“信仰本質”的思維。

盧恰尼主教在大公會議上從未發言,卻一頁一頁地做著筆記,然後深入探討許多神學家的思想。他經常給教區的信友們寫信,告訴他們大公會議的結果,以慣常的教導和要理講授的方式解釋棘手的問題,同時避免過於簡化。他立即意識到聖神在會議中的臨在,在祂的幫助下,大公會議阻止了謬誤和教義上的偏離。

盧恰尼主教也很重視普世教會的經驗,他在1963年10月14日的傳教節牧函中告訴教區的信友們,他在來自世界各地的主教們身上接觸到傳教使命。“在大公會議廳,我只要抬眼注視面前的階梯座位,就會看到傳教士主教們的鬍鬚、非洲主教們的黑色面容,以及亞洲主教們突起的顴骨。我只要與他們交談幾句,那些我們根本不曾想過的願景和需求便出現在我們面前”。

大公會議第一期會議結束後,盧恰尼主教把他的“同桌”友人,非洲坦桑尼亞坦噶尼喀(Tanganika)地區卡雷瑪(Karema)教區主教姆薩基拉(Charles Msakila)帶回家鄉,讓他在那裡小住數日。盧恰尼主教這樣做不僅是一項關懷舉動,也是讓自己的教區感受到教會普世性的幅度。

在盧恰尼主教的筆下,記錄了他對大公會議幾個關鍵問題的看法。首先是禮儀問題。他這樣寫道,在關於彌撒的重大問題上,能向信友們提供哪些幫助,使他們從中獲取最大的效果呢?首先,這幫助應源自《聖經》,即天主聖言。聖言能非凡地營造正確和熱誠的宗教氣氛。其次,應使用當地語言。

第三,應簡化彌撒禮儀。有些禮儀在漫長的世紀中架床疊屋,其它的不為今日子民所了解,另有一些則需要作出複雜的解釋才能被了解。但有人在大公會議上說,禮儀不是應被談論和解釋的事,因為它本身就是解釋。無論如何,我們不應把不必要的困難強加給信友們。第四,應推動和便於信友們參與彌撒。

宗教自由是梵二大公會議面對的最微妙和複雜的主題之一。盧恰尼主教當時這樣解釋道,“我們都同意只有一個真正的宗教,然而也存在其它正確和需要說明的事物。換言之,那些不信奉天主教的人有權利出於多種原因宣認自己的宗教……。至於真理,尤其是宗教真理,我們不能關閉在室内和閲讀幾本書就能尋獲它,而應與別人交談和交換意見”。

盧恰尼主教寫道:“宗教信仰的選擇該當是自由的,越是自由且信服,人就越能接受它,感到自己受到尊敬。這便是天生的權利。我們說,沒有一項權利不付出義務。非天主教徒有權利信奉他們的宗教,我有義務尊重他們的權利,無論我是個人,還是司鐸、主教或國家,都應如此。”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盧恰尼主教作為大公會議神長的話語對於我們與其它宗教信徒的關係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他寫道:“有些主教擔心:那麽,如果明日佛教徒來到羅馬宣道,來改變意大利的信仰;或在羅馬有4千名穆斯林,他們有權利建造一所清真寺,那該怎麽辦?沒得說:讓他們去做。如果你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不成為佛教徒或穆斯林,就應更好地講授要理,讓他們真正信服自己的天主教信仰。”






回最頂